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沙漠探险
沙漠植物 沙漠动物 生存课堂 形成演变课堂 沙漠实验基地
泥石流互动体验
泥石流学堂 冰川泥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次生灾害 泥石流灾害应急体验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内陆河
内陆河分布 冰雪冻土带 草地森林带 绿洲带 荒漠沙漠带
风蚀中演进的敦煌
月牙泉局地环流 莫高窟风沙防护体系 黑戈壁中的魔鬼城 野外风洞风沙模拟实验室 沙尘暴地面观测 鸣沙机理解密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人工引雷条件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6-11   作者:   资料来源:

      为了成功地用火箭导线技术人工引雷,无论是对火箭的运动参量,还是对雷暴的电状况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构成所谓的人工引雷条件。
 
      对火箭运动参量的要求
 
      导线顶端处电场足够大才能产生强击穿,才能产生持续向上的传输先导,这就要求火箭的速度足够大,否则,导线顶端电晕放电产生的小离子在电场作用下随火箭一起运动,在导线顶端处形成一电荷屏蔽层,抑制这里的电场变强。根据这一要求,Moore等人(1982)指出:为了能有效地人工引雷,需要导线顶端的速度大于150 m/s,火箭的运行高度不低于1000m。不过他们的考虑太定性,过于简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很片面的。Wang与Guo(1989)经过分析认为,先导的发展取决于导线顶端附近的局域强电场。这个强电场的大小不仅与导线上的诱导电荷有关,还与火箭上升时所形成的一电荷柱有关。他们认为导线尖端电晕放电产生的带电粒子,一部分随着导线一起运动,一部分将会堆积于火箭路径上形成这一电荷柱。他们的计算结果表明:火箭的最大速度不能低于75 m/s,而且,为能有效地人工引雷,火箭在一定高度、一定时间范围内其速度并不是越大越好。他们认为火箭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100 m/s左右比较适宜。至于火箭飞行高度,用经典人工引雷地技术的大量试验表明,人工引雷成功时火箭到达的高度(触发高度)的最大值为600 m左右,所以火箭升高能达到1 km左右是适宜的。但对日本的冬季雷暴,由于云底高度较低,所以日本采用最大高度仅能升至300 m的火箭也能很有效地人引雷(Horii,1982)。
 
      对雷暴电状况的要求
 
      目前,进行人工引雷试验时,决定是否发射火箭,主要是根据地面电场或地面尖端电晕电流的大小情况。在海上进行人工引雷试验时,Newman等人(1967)取电场为15~20 kV/m。在New Mexico及法国的St Privat d’ Allier进行试验时取电场为10kV/m左右(Hubert等,1984);在Florida地区进行实验时取电场为5 kV/m左右(Uman等,1997);对于日本冬季雷暴人工引雷试验取电场为5~10 kV/m(Horii,1982);在我国西北高原地区,一般取电场为4~10 kV/m,而在北京及南昌地区一般取电场为5 kV/m左右(Liu和Zhang,1988;Qie和Liu,1998)造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受近地面空间电荷层的影响,在不同地方地面电场与几百米高度处的电场环境可以大不一样。像在Florida及我国南方地区,树木及杂草较多,因而由此产生的电晕电荷也较多,这些电荷在距地面几百米范围内形成一电荷层,可以大大减小地面处的电场。而在海面,因为没有太多的电晕电荷,地面电场与高空处的电场差别不太大。所以在实际人工引雷实验时不仅要看地面电场值,同时也要考虑到云的强度和高度、地面电场变化趋势及闪电频数等。从点火到火箭升到几百米的高度一般需要几秒钟的时间,若闪电太频繁,火箭升空过程中,很可能有自然雷发生、电场就会变小,人工引雷失败的可能性较大。不过,目前只能凭经验考虑以上这些因素。
      根据以上的判据,现在人工引雷的成功率一般可达60%以上。人工引雷发生时所对应的火箭高度即触发高度一般在100~600 m之间,但不同的地方其值可以差别很大。在日本、法国、New Mexico及Florida进行的人工引雷试验所得到的平均触发高度依次是:142 m,210 m,216 m及380 m。在我国西北地区平均触发高度可达470 m,而在南方地区平均触发高度与法国等地的结果非常相似只有200 m(Liu和Zhang,1988)。
      从理论上讲,同一地方发射火箭时地面电场越大,对应的触发设计越低,反之亦然。Hubert等人(1984)确实发现在New Mexico的人工引雷试验中,地面电场E与触发高度H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拟合,他们得到
 

 (5-1)

      这里触发高度H的单位为m,电场E的单位为kV/m。可是在日本(Horii and Nakano,1995)和我国(Liu and Zhang,1988),地面电场E与触发高度H之间没有发现什么相关性。前面谈到由于受近地面空间电荷层的影响,地面电场不能反映几百米高度处的电场,所以找不到地面电场E与触发高度H之间有什么相关也不足为奇。
      为了正确地求出人工引雷所需要的电场条件,必须减少空间电荷层的影响。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直接测量触发高度处的电场。最近Willett等(1999)通过火箭测量到人工引雷时触发高度处的电场。图5-17是他们的结果。尽管他们的数据还不是很多,但可以看到触发高度与电场还是有一定的反比例关系;同时也可看到,人工引雷发生时,触发高度处的电场一般只有每米十几千伏,最小的电场只有13 kV/m。在我国,Qie等人(1998)根据人工引雷时的地面电场及触发高度,通过一定的模式计算得到在南方地区触发高度处的电场在15~20 kV/m,在西北高原地区触发高度处的电场在60~70k V/m。在我国南方地区触发的闪电都是负极性,而在西北高原地区触发的闪电都是正极性。他们的结果表明:与触发负极性闪电相比,触发正极性闪电需要更大的环境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