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沙产业实践的范例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6-11   作者:   资料来源:

      国土面积仅2万多平方千米的以色列,60%以上的领土是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的荒漠,  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更加严酷,因此以色列的农业,有典型的沙漠农业特色。数十年来,依靠管理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以色列的知识密集型农业,生产年出口6.66亿美元的产品(1991年),为我国西部的开发和沙产业的建立,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启示。
      据一位有权威的犹太族学者在甘肃的一次小型报告会上介绍,以色列建国以后的沙漠农业开发经历过认识上的变化。一切经济发展的要素构成,无外乎首先有自然资源,这是基本的前提;其次有适用的技术,变资源为财富;再要有资金的投入,来启动转化;最后,要有人来管理,来运作。最初他们认为,在经济开发成效中,四要素的份额比大体是40:25:25:10,即资源最重要占40%。这种思维定势曾约束以色列的发展,因为以色列没有大片的肥沃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以色列人从艰苦的实践中改变了这种看法。现在,他们认为,这四个要素按其重要性,排列应该倒置过来:主导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的管理,人的素质;其次,才是由人来筹划资金,寻找技术,开发资源。以色列入40年来在干旱荒芜的土地上,把原始的经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经济,首先应归功于认识上的这种进步。
      当代以色列农民有良好教育基础和现代意识,在忧患中又勤于奋斗,正视严酷的自然条件,大胆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在发展沙漠农业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上,他们充分考虑到当地阳光充足、水源短缺的特点,成功地使用了两种关键技术:温室和滴灌。
      早在60年代初,在沙漠地区利用植物固定和转化太阳能中,为克服效率不高和土壤盐渍化等难题,美国人开始在阿利桑那建立大棚温室,被称为“环境控制农业”。在相当一段时间,尽管美、苏、日、德、荷的科学家都进行了许多科学试验和定型的温室设计,但都没有像以色列人那样,以极快的速度在生产中大面积地推广运用。有人说,  以色列所以成为“欧洲的冬季厨房”,是靠了他们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沙漠温室。实际上,沙漠温室是精明的以色列入从别人那里移植来的。以色列针对自身水源贫乏,传统灌溉又有弊端的缺憾,推广滴灌技术,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用水的措施。
      (1)水利工程与资源管理
      为解决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以色列兴建了全国输水工程。该工程始建于50年代早期,1964年完工,投资1.47亿美元,将淡水从低于海平面200米的加利利湖中抽出,通过大小输水管道、运河、水库、隧道、蓄水坝和扬水站等一系列工程,一直送往南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同时,利用自然条件辅以人工工程,兴建三个水库--约旦河源的加利利湖、沿海和山区地下水库,工作库容分别为7.0亿立方米、10.0亿立方米和8.0亿立方米。国家输水系统将这些水源连接起来,形成水网,保证了全国的用水和农业灌溉。以色列的水资源开发、输水、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均由麦开托水公司统一管理,该公司成立于1937年,管理着全国用水量的70%;
      (2)灌溉技术进步
      随着输水系统的建立,农田田间压力水的供应成为可能,地面灌溉迅速被可移动的铝制喷灌系统所取代。紧接着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铝制喷灌系统又被更精确的半固定装置系列所取代,这些系统不仅能够把肥料和农药加到灌溉水中,而且还能够自动和精确地控制用水时间、位置和水量。据估计,今天在以色列有60%的灌溉面积使用滴灌系统,10%为喷灌,5%为移动管线,25%的灌溉面积仍保留原来的可移动喷灌系统。高水平的灌溉系统是以色列农业开发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水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灌溉设备的更新。一方面可以节约用水,使原地面灌溉系统中大量棵间蒸发所消耗的水量能够为作物利用;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作物生态环境,例如田间杂草得到控制。而且,节约了劳动力,更多地投入于工业生产。
      (3)优化灌溉制度
      确定主要作物最优灌溉制度的研究开始于50年代中期,由全国统一组织有关研究人员,采用5-6种不同的灌溉处理,即不同的灌溉间歇、不同灌溉深度、首次和末次灌溉时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比较两季或三季的蒸散量。从这些试验结果的统计中得到最佳的灌溉处理;利用最少的水获得接近最高的产量,而且他们从60年代起相继成立了若干滴灌设备公司,不断优化技术。开始,用一般的塑料管道定时为作物和树木的根系生长部位供水;第二代滴灌设备引用了高压湍急水流。至1993年春,在以色列可以看到的滴灌技术已是第三代、第四代运用计算机技术,根据土壤吸水能力、作物特性、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等条件的变化,严格控制供水量,并采用了新型塑料,延长管壁寿命。以色列的污水,也被资源化了。以色列的第五代滴灌设备,附加了一个过滤器,用来调整水压,并将污水净化。预计到2000年,以色列的污水利用率将达到80%。
      以色列的水资源利用率超过85%,大大高于高效用水的日本(30%)。由于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20年来以色列农业淡水用量逐年减少,每立方米水生产农产品的销售利润却直线上升。
      除了利用温室控制生境使植物能充分利用太阳能,用滴灌减少干旱沙漠地区无效的水面、土面蒸发,防止土壤盐溃化外,以色列还把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生物技术,销售、管理措施应用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结果:
      以色列的鲜果产品(柑橘、橄榄、番石榴、芒果、香蕉、荔枝、柿子、苹果、梨、樱桃、柠檬、柚子)可一年四季供应世界五大洲的食品店(西欧市场3/4的油梨是以色列生产的)。
      运用遗传工程,培育出无籽良种番茄、甜味番茄(商标是”卡梅尔沙漠甜果”),含糖高和便于贮存的土豆,高产和高蛋白的小麦品系,耐贮存的生菜保鲜技术,等等。
      减少常规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由进口谷物替代。
      为防止产品过剩积压,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全国规定了供水份额制。对耗水多的棉花等生产,减少份额,限制供水;对创汇多的密集型园艺部门,则增加生产份额。
     列举这些的目的是想说明,沙漠农业不仅需要像温室和滴灌这类关键的技术手段,而且要求其他技术措施的配合、配套。正像钱学森教授倡导的那样,“把全部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都用上,不但技术现代化,而且生产过程组织得很严密,一道一道工序配合得很紧密。”
      当然,如一切事物都不能十全十美一样,以色列沙漠农业也存在着问题。但是就其发展思路和技术路线以及成功的事实,足以为我们发展沙产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树立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战线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就在我国西部干旱沙漠地区之一的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西菜东运基地,年产蔬菜达4亿多千克。目前这里虽比不上“欧洲的冬季厨房”,但年生产能力达3000吨的番茄酱厂和总设计能力达2400吨的14个蔬菜脱水加工厂已建成,年加工蔬菜1000多万千克,已开始部分销往日本等地。在国内也开始了“戈壁鲜菜向东流”的新篇章,已经流向中国内地100多个城市。张掖地区所采用的办法也恰是充分利用沙漠地区充足的阳光,克服水分短缺的困难,建立、发展设施农业。这个地区目前已有近1146公顷蔬菜大棚和60余公顷高效节能温室,同时也是我国最早推广滴灌技术地区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的治沙工作也由“已有基础的防沙治沙,固沙事业开拓出去”,在承认前人沙漠治理的成绩上,提出了“沙漠绿色开发计划"沙产业”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甘肃张掖地区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创立的沙产业理论为指导,立足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治理沙漠,开发沙漠,利用沙漠,努力向沙漠要粮棉油,要肉蛋奶,要瓜果菜,取得了初步成效。
      绿色屏障初步建成。开展大规模“三北’:防护林建设,建成长440千米的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15条,在沙区造林140万亩,封滩育林(草)76万亩,保护农田100万亩,复耕沙压地2万多亩,开发利用沙荒地30多万亩,全区森林面积达到558.7万亩,其中人工林164.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提高到8.67%,张掖、临泽、高台三县市达到15%以上。
      白色革命方兴未艾。以保护地栽培为重点,发展地膜粮棉和温室、大棚瓜菜23.14万亩,其中地膜玉米、小麦、洋芋等粮食面积10.5万亩,温室、大棚蔬菜3.83万亩、地膜蔬菜4.88万亩,地膜棉花1.98万亩,地膜瓜类1.63万亩。
      立体种植成效显著。充分发挥边际采光效应,利用不同作物生长的“空间差”、  “时间差”、  “阴阳差”和“营养差”,示范推广多种形式的带状种植技术。全区间套混复和立体种植面积达到59.5万亩,其中建成吨粮田27.5万亩,双干田7.55万亩,三干田1.3万亩。
      暖棚养畜初具规模。利用沙区阳光优势,推广应用新型材料,建成暖棚圈舍38.1万间,建成和正在建设的万口猪场11个,干口猪场45个,百头以上牛场37个,暖棚养猪达到85万口,暖棚舍饲养羊8.6万多只,养牛3万多头。
      节水灌溉正在兴起。使用低压管道、u型渠输水和温室滴灌、果树滴灌、膜下渗灌、无土栽培等节水措施的灌溉面积达到55.4万亩,其中低压输水灌溉面积达到4.3万亩,建成固定式喷灌100亩,U型渠灌溉面积29.35万亩,示范推广无土栽培面积154亩,果树滴灌1050亩,年节水4000万立方米。
      良种繁育形成优势。利用沙区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农作物病虫害轻、繁育种子质量高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作物杂交育种,建成7万多亩良种繁育基地,年产各类种子3000万千克,其中,玉米杂交种畅销全国各地,番茄、西瓜等杂交种深受台湾、香港、美国等客商青睐。
      龙型经济已具雏形。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起了资源优势与规模效益相适应的商品生产基地,围绕沙产业产品,兴建了一批加工骨干企业,40%的农副产品实现了加工增值。
     这本书到这儿就要结束了,它会给您带来些什么?您是否能从中得到一点沙漠与人类生存的知识,或者更深一点地说,您是否意识到沙漠并不可怕,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与人类还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亲爱的读者,请您和我们一起去认识和了解沙漠,去改造和利用沙漠,在这片“黄色的海洋”中植下人类文明之花,让它在21世纪结出硕果吧!

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