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沙漠探险
沙漠植物 沙漠动物 生存课堂 形成演变课堂 沙漠实验基地
泥石流互动体验
泥石流学堂 冰川泥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次生灾害 泥石流灾害应急体验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内陆河
内陆河分布 冰雪冻土带 草地森林带 绿洲带 荒漠沙漠带
风蚀中演进的敦煌
月牙泉局地环流 莫高窟风沙防护体系 黑戈壁中的魔鬼城 野外风洞风沙模拟实验室 沙尘暴地面观测 鸣沙机理解密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苍山巨变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6-11   作者:   资料来源:

    7月份,考察队伍转到昆仑山口一带,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大规模的古冰川遗迹和玉龙般的现代冰川,这使我十分兴奋。
    昆仑山口的西侧是一个大的古代湖盆,堆积了很厚很细的古湖泊粉沙和亚粘土沉积物。
    杜榕桓带着我们仔细观测湖泊沉积的削面,采取了土样,然后向古湖盆的北侧攀去。
    在细砂和亚粘土的上部发现了灰色的植物残骸,像是芦苇之类的叶茎。再往上攀登,在湖盆的顶上发现被磨蚀掉棱角的大小不等的花岗岩石块,这些石块堆积有10多米高,形成一条长长的堤,围绕着古湖盆。
    我惊奇地喊起来:“古冰碛!古冰碛!”
    这个意外的发现使我十分高兴,但马上我又陷入了沉思:这些古冰川的堆积物是从哪里搬运来的呢?是什么时代形成的呢?这些冰川沉积物堆积在前面说的古植物残骸的上面,而在古植物的下面又是厚100多米由粗细及颜色不同而分层的古湖泊沉积,那么它们形成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在古冰碛堤顶上休息时,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北极的希滨山原和高加索山脉的厄尔布鲁士峰地区,我见过不少类似的古冰川堆积物,但那时候比较容易理解它们的成因,因为这都与它们附近的山峰、山脊残存的古冰川的侵蚀地形有联系。从地质图上看,在昆仑山主脉没有花岗岩,如果说这些花岗岩是从北面由花岗岩组成的山梁上被冰川搬运来的话,那它们怎么能越过两排山脉之间低洼的西大滩谷地呢?

    像芦苇等水草是温暖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它的残骸怎么会出现在如此严寒气候的昆仑山顶部?原来那个巨大的古湖泊是怎样消失的呢?看来,只有用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所造成的不同强度的构造运动来解释。在过去的数万年以至数十万年间,这里的气候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多次变化。



    当时,我们的讨论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只觉得青藏高原上充满着神秘,激发着人们解开这些科学之谜的愿望。
    30年后北京大学的崔之久教授、兰州冰川冻土所的李世杰博士花了几年时间,详细研究了昆仑山垭口,对这里的苍山巨变,气候和环境的演变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对昆仑山垭口考察之后,考察队分出几个人同我一道又考察了西大滩的冰川。
    汽车从西大滩道班房出发沿着一条通向昆仑山上的一个小煤矿的简易公路行驶,只两个多小时就到了煤矿,再沿山脊徒步攀登就到了海拔5200米左右的冰川上部。
    我带着大家在冰川上挖坑打钻,埋设观测冰川消融量的花杆。这条冰川表面洁白,与高加索山的冰川表面盖满污泥石块的景象完全不同,我把这条冰川命名为煤矿冰川。
    8月份整个高原考察结束时,我又上了煤矿冰川,记录花杆深度的变化,取得冰川消融深度的数据。在总结时,我按野外考察资料计算了冰川的融水量。
    这是我回国后第一次冰川考察。
    由于煤矿冰川交通比较方便,20年后,在国际冰川年研究计划中,我建议将它作为青藏高原上重点监测的冰川之一。从1989年起,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蒲建辰副研究员对之作了连续10年的监测,其研究结果成了青藏高原变暖的重要证据。

南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