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沙漠探险
沙漠植物 沙漠动物 生存课堂 形成演变课堂 沙漠实验基地
泥石流互动体验
泥石流学堂 冰川泥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次生灾害 泥石流灾害应急体验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内陆河
内陆河分布 冰雪冻土带 草地森林带 绿洲带 荒漠沙漠带
风蚀中演进的敦煌
月牙泉局地环流 莫高窟风沙防护体系 黑戈壁中的魔鬼城 野外风洞风沙模拟实验室 沙尘暴地面观测 鸣沙机理解密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第四纪晚期东北多年冻土的扩展与收缩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6-11   作者:   资料来源:

     已有足够的资料证实,与全球其它地区一样,在整个第四纪我国东北地区也曾经历了几次冷暖变化,也就是冰期及间冰期。气候变冷时期,除长白山外,其它地区是否也被冰川覆盖,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但对气候存在几次冷、暖交替,冷期多年冻土曾广泛发育等问题的认识却是一致的。
     正如前面介绍的,东北大小兴安岭属于纬度多年冻土带。随气候冷暖变化,多年冻土的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很大,即冻土南界曾由南向北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前面几次冷期及暖期,冻土南界进退到何处?由于资料不足,暂还说不大确切。下面要介绍的是,第四纪晚期至今,随气候冷暖交替时,多年冻土的历史演变及南界的进退情况。
     晚更新世的最后一次寒冷期,在我国东北地区,人们称它为顾乡屯寒冷期。这次寒冷期发生于距今1~7万年间。顾乡屯寒冷期,东北多年冻土的面积曾大幅度扩展,占据了大半个东北。冻土南界向南推进到辽宁西部的昌图、敖汉旗一带;在辽东半岛,由于地势较高,南界线呈舌形沿千山山脉向南突出(图25)。自西向东,当时多年冻土的南界线大体与现今年平均气温7~8℃的等温线相当。
     我们知道,上述地区现在是不存在多年冻土的。那么,冻土学家又是依据什么来确定当时存在多年冻土的呢?
     其一,通过野外考察发现,相当于晚更新世顾乡屯寒冷期的地层里,保留着大量的古冻土遗迹和残留的冷生微地貌形态。其中出现较多的是原生土脉、砂楔及冻融褶皱。目前已发现的古冻土遗迹分布的最南界线,达到北纬42℃左右,与上述古冻土南界大致吻合。
     其二,大家知道,不同的植被类型组合生长在不同的气候环境里。大片竹林、柑桔等亚热带植物不出现在我国北方,而北方的苹果、梨树不能移植到东南沿海一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气候环境与自然生态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一定的植被类型组合,可以反映一定的气候环境。冻土学家就是依据这个道理,根据代表寒冷气候环境的云杉、冷杉的分布确定了过去寒冷气候环境存在的范围。他们发现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在相当于晚更新世的地层里含有云、冷杉孢子花粉,由此认为,当时寒冷的气候环境波及到辽河平原。同时,通过与现今生长云、冷杉林的地方的气温对比,恢复了寒冷期气候下降的幅度,并以此推算出,当时地表年平均温度为0℃的等温线位于西辽河一带。与上述古冻土遗迹最南分布线不谋而合。
     其三,披毛犀、猛犸象是寒冷动物群的代表,人们公认,它们的存在是寒冷气候环境的象征。近些年来,在东北发现大量的披毛犀、猛犸象化石及残骨,出土地点达200多处,南起旅大市北抵黑龙江畔,范围遍及东北三省。经C14测定,出土的披毛犀和猛犸象化石的年龄为2~4万年。此时正是顾乡屯寒冷期鼎胜时期,其披毛犀、猛犸象是由西伯利亚南迁而来。
     坡毛犀、猛犸象化石的存在虽然是寒冷气候环境的象征,但是,它们对环境也有一定的适应性,而活动也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多年冻土南界与披毛犀、猛犸象活动的最南界线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存在的地理纬度也有差别。据国外报导,在北美的晚更新世寒冷期,猛犸象的活动南界比当时多年冻土的南界偏南3~4个纬度;披毛犀分布的南界比冻土南界往南6~7个纬度。根据这个报导,如果将顾乡屯寒冷期披毛犀、猛犸象化石的分布最南界线向北推移4~5个纬度,其位置与从其它证据反映的顾乡屯寒冷期古冻土的南界大致吻合。
      据孢粉分析得知,晚更新世顾乡屯寒冷时期的古气温,在现今多年冻土南界以北,直到黑龙江畔,年平均气温为-5~-10℃,与现今苏联外贝加尔、雅库茨克地区的气温相当,冻土发育程度远远大于现在,是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据推算,当时最大冻土厚度可能达到200~250米。由现今冻土南界往南,至上述顾乡屯寒冷期古冻土南界,当时的年平均气温为-5~-1℃,为岛状多年冻土分布区。那时的冻土发育状况,由南而北大体与现今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的情况相似。
      距今1.0~0.3万年,顾乡屯寒冷期结束,并进入全新世高温期。当时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气候转暖,披毛犀、猛犸象因不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一些强者迁回老家--北极和西伯利亚;更有一些弱者夭折此地而留下遗骨。正是这样,给我们认识古气候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大约距今7500~3000年,以栎树、榆树、桤树、桦树为主的阔叶林,逐渐取代了前期的针阔叶混交林,标志全新世气候转暖达到高峰。
      对古今阔叶林地区的气温进行对比,推测当时东北南部和三江平原的气温比现今高3~5℃。也就是说,当时东北南部地区的气温大约是13~15℃;三江平原的气温大约是6~8℃,冻土学家以纬度增高一度,年平均气温降低1℃推算,全新世气候转暖高峰时期,东北年平均气温为0℃的等温线大约北退到现在的满归一带。随着气温回升,顾乡屯寒冷期形成的冻土层融化,冻土南界大幅度向北退缩,位置大约到满归(北纬52度)附近。北纬52度以北的顾乡屯寒冷期古冻土仅呈岛状残留;此线以南,晚更新世古冻土完全融化。
     距今3,000年以来,以栎树、榆树、桤树、桦树为主要成员的全新世高温期阔叶林,又演变为针阔叶混交林。说明气候又逐渐变冷而进入距3000年来的寒冷期,即人们常说的新冰期。由植被所反映的气候环境来看,这次寒冷期的降温幅度大约比现在低2℃左右。
     随着气候的逐渐变冷,高温期已融化的冻土层又重新冻结,多年冻土面积不断扩大,冻土南界向南推进,北纬52度以北,在全新世高温期残留的冻土岛日渐扩大,温度下降,并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状态;北纬52度以南(满归以南)地区,相继形成新冻土层。冻土岛向南扩展,最后冻土南界线达到现今位置。
     1983年以来,大兴安岭伊图里河(北纬50°30′)地区的一级阶地上,曾先后几次挖掘到埋藏在地下的古冰楔及冰土混合楔(图26、27),楔体顶低于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地表以下到楔顶部是泥炭,冰楔周围是灰色淤泥质亚粘土。冰楔顶宽0.15~0.2米,长1.0米左右。冰楔内含灰色泥炭土条带,条带大致平行楔壁。经C14测定,冰楔周围灰色淤泥质亚粘土及顶部泥炭的形成时间,距今4500~2000年。有了土层才能产生冰楔,这是不说自明的道理,显然,冰楔是灰色淤泥质亚土和泥炭沉积的同时或堆积之后形成的。同时也说明,伊图里河地区现存的冻土层及挖掘到的冰楔和冰土混合楔,是距今3000年新冰期的产物。
     不言而喻,上述事实无疑是对东北冻土历史演变过程认识的支持和和验证。它表明,自顾乡屯寒冷期冻土形成之后,曾经历过沧桑变化,冻土南界曾有过南进、北退、再南进的复杂过程。